今年以来,银川市大幅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速度,将以前一个项目审批需要237个工作日办结,压缩至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分别控制在120个、75个工作日内。
今年1至10月,银川市共办理新立项新开工社会投资类建设项目38个,其中14个项目的平均审批时间控制在30个工作日以内,平均用时48个工作日,初步实现了社会投资项目立项至施工许可30个工作日内办结,比银川市第二轮改革前的109个工作日效率明显提高。
每个项目平均减费5万元
10月21日,世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公司实施的世悦府项目(58地块)59#-60#公租房来说,今年1月31日拿到投资项目备案证,同时并联办理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消防审查等手续,3月14日申报施工许可证,3月15日拿证。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一共用时29个工作日,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也创下了公司在西部城市办理项目前期手续的新纪录。
今年以来,银川市通过“减、放、并、转、调”举措,让改革动力变成企业红利。“减”,减掉了合同备案、资金证明、工伤保险缴费凭证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等31项要件材料,以事中事后监管代替前置审查;“放”,分两批将市级承办的52个审批事项下放或委托辖区、园区办理,基本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的改革目标;“并”,推行多审合一,由多次审多部门审改变为一次审一次办,每个项目平均减少费用5万元左右,推行多测合一,实行“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有效破解了多次测企业重复缴费的顽疾;“转”,转变管理方式,制定政府内部协作事项目录,将国家安全事项、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等16项审查事项调整为内部协作事项,进一步规范了明确程序和时限,减少了企业多头跑路现象;“调”,建立完善制度设计,将环境影响评价、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调整到开工前完成即可;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工程设计前完成即可。同时规定,用地预审意见可作为土地证明文件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在工程建设项目主要申报材料齐全情况下,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等17个审批事项、59份材料实行承诺即可“容缺办理”,容缺比例达到40.7%,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再提速。
审得快还要管得好
“以前办施工许可证,我们要跑好几趟、三四个地方。”10月21日,宁夏华远地产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改革再升级,以后只须跑两趟:报批、拿证。
受益的不止是企业,还有民生项目。“包括修路架桥、交通水利等公益类设施和政府投资项目在内,审批速度加快,会让更多民生项目及早建成、群众受益。同时,将激发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负责人说。
改革“加速度”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53个重点项目已有49个开工建设。开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先后启动了华电集团投资87.7亿元建设的东热西送项目、中铁一局投资85亿元建设的银川都市圈西线供水工程项目、中铁建等三家公司投资42.29亿元建设的银川市中北部片区土地整理项目等一批民生民心工程。
银川市围绕10大产业,招引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投资20亿元的国开金泰中轴小镇项目、投资16亿元的银和半导体大硅片项目、投资26亿元的汉尧石墨烯锂离子电池项目、投资25.44亿元的隆基乐叶5GW单晶电池等项目纷纷落户银川。为保障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代办服务,截至目前,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镁合金新材料、集成电路产业研发中心等30余个项目已通过“代办服务”完成了项目报批手续。
审得快还要管得好。今后,银川市将加快完善与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平台与银川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管理向“宽进、严管、重罚”转变。通过银川网上市民大厅中介超市,对中介服务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
摘自 《宁夏日报》 2019.11.07 记者 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