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宁陕县创新旅游融资模式,实施项目捆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3亿元,统筹推进“全域风貌控制、核心景区打造、全域产业融合、服务体系配套、品牌宣传提升、全域资源保护”六大工程,从而打造了全域旅游发展升级版。
实施全域风貌控制工程,建设一流旅游目的地。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宁陕县全域旅游规划》《宁陕县大蒿沟景区旅游发展控制性建设提升规划》《宁陕县大江河回乡旅游发展规划》,对全县及重点区域旅游开发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宁陕县人大依法审议并颁布,增强规划刚性约束力,全县形成了全域旅游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和旅游产品规划体系。坚持多规融合,以全域旅游规划为上位规划,修订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保障旅游发展需要。坚持依法对旅游产品开发规划进行评审,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监督,确保景区(点)和各项建设符合全域旅游发展要求。
实施核心景区打造工程,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实施差异开发,引进企业29家投资340多亿元,开发旅游项目38个,形成了“两线、三环、六区、多点”的开发布局。坚持以建带创、以创促建,建成了筒车湾亲水休闲、上坝河森林旅游度假、秦岭峡谷乐园、悠然山高山湿地、皇冠朝阳沟等五大核心景区,打造了一批水上娱乐、森林体验、体育运动、休闲度假类的特色旅游产品。扎实推进旅游景区、特色村镇创建评定工作,出台了A级旅游景区创建奖补办法,建成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各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示范村各2个,市级旅游示范村3个。
实施全域产业融合工程,一业引领多业发展。坚持以旅游统领一产、融合二产、带动三产,形成“一业带百业、百业促一业”的发展格局。
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建成了大秦岭艺术创作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文化和旅游活动,丰富了游客的文化生活;深化了旅游与体育融合,举办了山地越野、峡谷漂流、狩猎射击等体育赛事,打造体育旅游赛事品牌,满足群众和游客多种需求。深化旅游与农业、工业融合,建成了皂矾沟生态养殖基地、胭脂坝蓝莓基地、滨海生态农林观光示范园等农业旅游产品。深化康养与旅游融合,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健康养老工作实施方案,建成了仙居缘森林疗养基地,推进苦竹沟养老项目建设,培育康体、养老新兴旅游业态。
实施服务体系配套工程,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围绕旅游发展,加大丹宁高速、国道345推进力度,加快宁石高速、庙坪至双河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铁文公路等旅游道路改造提升;建成停车场17处,新建和改造旅游厕所38所,实施了宁陕县城小吃街试验段改造和滨河公园提标改造,完成了高速路引线、县城及周边山体美化亮化,建成观景平台和县城水体景观,启动了迎宾大道综合改造、长安河景观廊桥等工程建设,出台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奖补办法,推进“秦岭人家、子午驿站”品牌提升工程,制订了农家乐、乡村酒店、家庭旅馆星级标准,新建、改造提升农家乐129户,全县农家乐发展到375家。
实施品牌宣传提升工程,打造特色印象品牌。为切实加强全域旅游宣传,2016年发起成立了秦岭旅游联盟,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整合周边县区旅游资源,联合打造秦岭旅游品牌。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宣传节会,深入西安等客源市场开展“秦岭之心·绿都宁陕”主题营销;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县城免费WiFi全覆盖,推进重点景区WiFi覆盖和免费接入,加快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鼓励旅游接待服务单位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实现网络订票、订房、订餐等功能,扩大旅游产品销售。出版了《从多彩实践到精彩升华》一书,全面介绍了宁陕县在推进旅游创建,发展全域旅游实践中的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
实施全域资源保护工程,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全面贯彻《秦岭保护条例》,扎实推进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大力开展生态脆弱区域生态恢复,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切实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河流、耕地、天然林、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安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65万亩,荣获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全面深化河长制,建立“四位一体”网格化监管体制,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标准。扎实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2018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3天,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加强历史文化遗迹和古树名木保护,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坚决守住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吕宣强 付国涛)
转自: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