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公布。这是国内关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个文件。
“《指引》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当天举行的国家数据局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构建数字经济的坚实基石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赋能赋值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并支撑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认为,数据的高效共享、流通、交易是数字经济的源头活水,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数字治理体系是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及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以最大限度释放数据价值为目标的数据治理则是数字治理的资源基础。在现有互联网技术体系下,数据全生命周期均由互联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所控制,数据并非是互联网上可直接管理的独立资源,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流通共享需要在应用之间进行协同,流通共享成本高。为此,需要构建一套“以数据为中心”的新的基础设施层,可称之为“数据基础设施”。
如何理解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概念和内涵?
沈竹林指出,可以从技术架构、主要功能、类别构成三方面把握。从技术架构来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安全设施;从主要功能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涵盖了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等数据流通利用的全过程;从类别构成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包括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基础设施。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制度、技术、应用的有效承载,是释放数据价值的物理依托。研究机构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为10%左右。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指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就是为了支撑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大规模数据流通利用,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发挥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场景优势,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动力。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轮技术变革都会孕育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也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发展。正如农田水利等设施支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公路、铁路、电力系统等设施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网络、算力、应用等设施支撑了数字经济发展。当前,我们进入了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时代,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成为释放新时代“数据石油”价值的关键。
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数据总产量达到32.85泽字节(ZB),同比增长22.44%,但是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杜巍进一步表示,数据流通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满足数据流通利用和价值释放需要。
近年来,各行业、各地区踊跃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也形成了一些经验成果,这些经验成果大部分是通过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路线和应用实践带来的。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表示,国家气象局利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已面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领域提供12 PB数据量的数据产品,支撑保障9800多项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研发,间接支持产生8000多项科技成果。
发挥算力的底座支撑作用算力设施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科技创新进步、实现社会高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纵深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相应规划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推动枢纽节点算力规模持续增长、东中西部算力资源分布更趋均衡、绿色算力供给水平稳步提升,为数据要素价值发挥、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效赋能了各行业各领域多场景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赵志丹认为,可以重点从三方面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算力的底座支撑作用。首先,统筹推进算力资源一体化布局。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强化算力中心统筹布局,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动东中西部算力协同发展,实现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供给与各地区算力需求高效匹配。统筹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布局,促进多元异构算力资源服务有机协同。
其次,深化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打造低成本、高品质、易使用的算力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数据基础设施用好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提升数据多样化处理能力,促进数据可信流通和商业化应用。充分挖掘政务、金融、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算力需求,推动算力在更多生产生活场景的应用落地。支持企业参与算力全产业链生态建设,支撑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算力发展与安全保障一体化部署。
第三,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协同发展。推动算力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提升算力中心能效水平。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联动,引导新建算力中心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布局,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促进更多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
技术先行,机制创新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指引》印发以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有章可循。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表示,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第二阶段,到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第三阶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杜巍也进一步解释道,首先,我们将继续支持技术先行先试。2024年,我们在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等方向上,部署了先行先试任务,力争挖掘和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典型实践。今后两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以实际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范围,为寻求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最优解积累经验。
其次,我们将以运营机制创新为突破,激发“源头活水”。遵循市场规律,明确建设、运营、投资等各类主体责任界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活内驱动力,促进央地、政企多方协同,建设好、运营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同时,我们将加大各类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资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资金安排、课题研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实习生 王钧莳责编:张利娟
编审: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