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业信息 » 正文

    工业互联网迈入发展“新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21  浏览次数:33

    11月19日—21日,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召开。本届大会助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5G+工业互联网”多项产业政策在2023年完成收官,在迈向深耕细作、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2024年如何在网络、平台、数据、安全体系等方面让其进一步完善,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

    在上述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云明指出,中国5G+工业互联网正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接下来计划推动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形成新阶段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并出台“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升级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创新发展。

    工业互联网将迎来新阶段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为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

    事实上,早在2019年末,工信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为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此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为“5G+工业互联网”在广度、深度、力度多向发力指明了路径。

    “目前两项专项工作已圆满收官,新的升级版政策将会尽快发布实施。”张云明指出,接下来工信部将推动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形成新阶段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出台“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升级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

    张云明表示,工信部还将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打造以5G为引领的新型工业网络体系,稳步推进工业5G独立专网试点,满足大型、特大型企业个性化的网络需求,扎实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地方破解“5G+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真难题和新课题,打造创新驱动、先行先试样板。

    在大会开幕当天,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也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包括南京、武汉、青岛等十个城市,将打造具有全国、区域引领效应的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推动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工信部发布了《2024年5G工厂名录》(下称《名录》),来自煤炭开采和洗选、汽车制造、仪器仪表制造、食品制造、医药制造、纺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39个行业的400家5G工厂项目进入《名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介绍,这是2023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二次发布5G工厂名录。与去年相比,2024年入选的5G工厂地域分布更均衡,行业应用更广泛,企业融通更深入。

    具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继续保持引领,中西部地区快速崛起;5G工厂在国民经济大类的分布由2023年的25个拓展到39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民营企业占比提高近十个百分点;基础电信企业与工业企业合作持续深化,设备预测维护、生产能效管控、设备故障诊断、设备协同作业等十大场景工厂实践超过70%;400个5G工厂带动总投资超过220亿元,各工厂平均投资同比增长近180%。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也在会上提醒,在深化传统制造业领域之外,应用赋能新行业和新领域。特别是在数字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园区和产业集群等诸多领域,树立一批企业和产业以及地市区域的新标杆,为推动企业数字化畅通产业链的供应链,促进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张云明指出,将开展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链网协同”行动,分行业分领域推进5G工厂建设,促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遴选优秀典型案例、重点企业,树立样板标杆,推动更多企业“看样学样”,推广个性化定制、精细化投融、可视化治理、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新模式新业态。继续培育“小快轻准”的普惠性数字工具产品,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

    AI大模型走进工业互联网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出现,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语言类大模型逐渐走向成熟之后,业界也将目光投向工业制造业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5G更大的蓝海是在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更大的蓝海在于工业人工智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周济在上述大会上指出,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通过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来形成智能制造技术。

    “从现在到2035年,我们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总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实现。”周济指出,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转型,要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行动”,同时要推动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技术进行科研和攻关,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试点和示范都要取得显著成效。第二个阶段是智能化升级,要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重大行动”,到2035年,中国的规上工业应基本实现智能化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全国的工业企业基本普及,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升级,走在世界前列。

    此前印发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也提出,加速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探索5G、大模型与面向特定场景小模型的协同应用模式。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加速能源资源、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推动生产级运用示范项目落地。

    “不能拿大模型、生成式AI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类比。”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也在大会开幕当天现身会场,并作出上述表态。他认为,目前大模型在制造、能源、教育、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已经出现了较为实用的应用方向。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大模型已经有非常好的应用。而端到端、纯视觉大模型、L4级无人自动驾驶等技术的背后,都需要大模型技术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近日印发的《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明确,到2027年制定出台200项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优先开展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这也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了新的应用场景。比如,中国移动推出的“能碳大模型”,结合检索增强生成、“双碳”专家模型以及专业数据库等技术,着力解决产品碳足迹披露绿色供应链管理、减排优化设计三大场景下的能碳管理应用难题。

    中国移动该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工业行业存在产品碳足迹披露专业门槛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复杂度高、碳减排难以确定最优方案的情况,而通过专业大模型结合工业互联网,可以降低企业碳管理的难度,管理效率可提升5倍。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卿也在大会上指出,通过工业互联网赋能,还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实现碳排放、碳资产的实时监测管控和生产环节的持续优化。比如钢铁行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每年节电5%,相当于一年可以节约500万度电,水泥行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可以使系统能耗下降1.6%。

    不过,“5G+工业互联网”想要在更多的场景实现落地应用,成本依然是关键。张云明表示,当前5G模组价格相比于2019年商用时下降了90%,为工业互联网落地提供了支持。

    记者在大会展商处也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5GRedCap模组价格已经降至200元以下。据行业预测,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到2025年,RedCap模组的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至60元左右。同时,不少厂商还推出了AI模组,凭借高算力与灵活性,成为边缘AI的首选解决方案。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大模型的可靠性、可解释性、实时性,数据的数量、质量、安全问题等都将对大模型落地工业带来挑战。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在大会上表示,国家数据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双轮驱动作用,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其中,强化数据赋能,推动释放乘数效应。落实好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打造更多示范场景,鼓励大中小企业共同开发利用企业数据资源,推进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五类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和运营。

    恭喜解锁12个月手机L2专属领取资格,立即领取>>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责任编辑:43
    原标题:工业互联网迈入发展“新局”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