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球财说官方微博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2024年是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华保险”)成立的第38个年头。旗下中华财险长期跻身财险第二梯队,保费收入规模居行业第五。然合规经营也履遭诟病。同业竞技,盈利能力疑被反超。
旗下人身险企中华人寿尚且年轻,净利长期亏损。“资产荒”背景下,投资资产质量显著下滑。正值董事长换新,拟任董事长为东方资管出身的邵晓怡,专长在财务,试水险企担子不轻。
庆生际“罚”字当头
中华保险创立于1986年7月,2002年冠名“中华”并成为全国唯一以此冠名的国有控股保险集团公司,大股东为实力雄厚的东方资管。
正值7月其“寿月”,中华保险成立整38载之际,许下生日愿望“向‘新’而行,以‘质’图强”。然随祝福一并到来的,还有“当头棒喝”。
2024进度条过半,保险行业罚单频现,上亿元处罚金额既体现了强监管态势不减,也揭开了诸多行业乱象。“双罚制”下,除违规保险公司立正挨打外,还有31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其中,有16人被终身禁业。
据统计,上半年中华保险核心子公司中华财险收罚单48张,罚款总额1140.3万元,位列财险公司第三。
中华财险合规经营履遭诟病,大问题、小毛病都有。违规事由中不乏“造假”这类头号顽疾。例如编制虚假资料;虚假理赔;虚增保险标的承保、虚增农险工作经费、利用保险经纪人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等。
上梁不正下梁歪,公司内控管理不到位,导致内部员工存在编制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进行虚假投保和理赔,骗取理赔款等违规行为。
其次,业务执行不到位违规。包括未按规定执行经备案的保险费率、未按规定将农业保险业务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独核算损益等。
此外,小毛病存大隐患。如伪造、遗失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未经监管机构批准变更营业场所;指定临时负责人未报告且超期履职等。反映出内控管理疏漏。
相较中华财险违规事由多样,中华人寿就收敛多了。2024上半年因存在欺骗投保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银保佣金财务记录不真实违规行为,被罚款25万元,相关责任人被罚8.2万元。
综合来看,中华保险罚单之所以居高不下,既有行业因素也有自身原因。保险行业低迷,产品同质化严重,为争夺客源,不少险企渠道费用投入增大,综合成本上涨。业绩和罚单成本两相权衡下,违规多发。归根结底是中华保险“内修不足”,合规意识欠缺,自身服务跟不上业务扩张的脚步。
同场竞技,盈利“亮红灯”
时至今日,中华保险内外皆苦,经营困境凸显。
2018-2023年,中华保险的保费规模经过6年扩张,由436.54亿元,攀升至710.22亿元,同比增长超6成。期间,净利不升反降,分别为10.15亿元、6.47亿元、7.69亿元、4.88亿元、7.80亿元、0.93亿元。净利波动性较大,2023年断崖式下滑跌破亿元。
分业务属性看,中华保险以财险业务为核心,中华财险净利贡献要高于中华人寿。毕竟中华财险早“出生”29年。
老牌险企中华财险成长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表里不一”。名字响当当,内里却深陷亏损泥潭。2007年巨亏64亿元,曾一度被托管。2012年四大AMC之一东方资管出手注资,成为其实控人,中华财险才蜕变新生。
2018-2023年,中华财险合并保险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由423.13亿元,同比增长54.29%达652.83亿元。
同期,合并净利为11.23亿元、5.81亿元、6.13亿元、4.47亿元、10.88亿元、6.73亿元。可见,中华财险保费净利不同频,且净利走向与集团净利增减变动趋同,波动性大。
行业来看,长期以来中华财险虽然在国内财险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然中华财险成本高企形象难以改观,保费规模和盈利水平失衡情况愈发明显。行业竞争压力加大,虽然保费规模依旧稳居业内第五,但盈利似有被反超之势。保费收入居第七的阳光财险,在近6年就有4次净利远超中华财险。
2024年1季度,中华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11.80亿元,同比增长9.53%;净利0.18亿元,同比下滑超9成。
同期,中华财险实现签单保费217.67亿元。其中,代理渠道占比42.67%,直销渠道占比48.94%。业务上来看,非车险保费占比提升,前五大险种签单保费占比63.13%达137.41亿元。车险签单保费占比仅34.17%为74.37亿元。
中华财险净利骤降来源于投资端和承保端压力。2024年1季度公司投资收益率-0.12%,综合投资收益率-0.02%。
同时,公司成本率较高,意味着承保亏损风险较大。1季度公司综合成本率99.89%,紧逼100%盈亏线。其中,综合赔付率较高为76.64%,是导致综合成本率过高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中华财险综合成本率长期承压。2022-2023年连续8个季度末,公司综合成本率为104.12%、101.20%、98.92%、99.48%、99.86%、99.82%、99.61%、100.28%。期间综合赔付率均在7成以上。
在偿二代政策、经营欠佳影响下,中华财险偿付能力大幅下滑。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20年的160.86%降至2023年156.1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20.23%跌至196.57%。
2024年1季度,延续下滑趋势。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0.03%,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8.48%,分别环比较上季度下滑6.09个百分点和 8.09个百分点。较财险行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4.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06.3%,有较大差距。
年轻寿险,步履维艰
相较中华财险名气响当当,中华人寿就低调多了。而这种低调或许是来源于底气不足。
中华人寿成立于2015年11月,是家年轻险企,较其他老牌寿险公司稍显稚嫩。目前,在新疆、北京、河北、四川、天津开设有分支机构。
日前,中华人寿高管变更。原董事长孙玉淳因年龄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及董事等职务。后经董事会选举东方资管出身的邵晓怡为公司新任董事长,任职资格尚待核准。
邵晓怡现任中华保险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中华人寿董事。曾就职于建设银行北京城建支行计财部会计员;在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均有任职;曾任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任会计师;东方资管财务管理部制度处经理、高级经理等职。综合来看,拟任董事长邵晓怡虽财务经验丰富,但保险公司管理经验欠缺。
说起来,孙玉淳是中华人寿元老级人物,见证了中华人寿成长。公司成立次年,就加入中华人寿,历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2020年3月其董事长任职资格获批。
盘点孙玉淳履历,有在头部银行和大型保险公司任职经历。曾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进入新华保险,曾任企划部总经理、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等职。
孙玉淳任公司一、二把手期间,中华人寿并未乘上寿险公司“七平八盈”的东风。
2016-2023年,公司净利为0.05亿元、-1.42亿元、-1.56亿元、-0.57亿元、-0.94亿元、-0.68亿元、-2.51亿元、-6.23亿元。除2016年小微盈利外,其余年份均亏损。2023年因权益市场波动较大,公司投资收益收缩;保费收入下滑、退保金大增以及赔付支出影响,净利巨亏达历史高位。
反观,公司保费收入一路高歌,在2022年突破65亿元。不过2023年保费骤降11.90%。很重要原因在于公司保单销售依赖银行代理渠道。早期依赖银保渠道破局,能迅速积累保费。然在“报行合一”监管下,银保手续费下调后,银行代销的动力或减弱,影响产品销售,依赖银保渠道的险企必然会经历一番阵痛。2023年,中华人寿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业务收入下滑19.54%。也反映出其渠道竞争力较弱。
2024年1季度,中华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1.03亿元,同比下滑6.82%;净利亏损0.88亿元,较2023年同期0.26亿元,由盈转亏。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投资资产质量显著下滑。中诚信国际近日发布了对中华人寿2024年度跟踪评级报告。称在经济下行,地产违约多发背景下,2023年以来,公司新增2笔关注类信托计划,均为商业地产项目,涉及资金1.83亿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持有的 1笔公司债、1笔不动产投资计划及6笔信托计划出现违约或逾期。
中债资信也表示,截至2024年1季度末,中华人寿违约投资资产账面余额11.87亿元,其中0.6亿元为债券违约,其余均为信托计划或不动产投资。
此外,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中华人寿尽管有股东扶持,偿付能力仍吃紧。报告期中华保险和中华财险分别增资2.4亿元和0.6亿元,用于提升公司偿付能力、支持其业务发展、改善财务状况。而在款项已到位前提下,2024年1季度,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71.47%,直逼监管红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5.26%,较行业186.2%平均水平,相去甚远。
寿险行业转型期本就竞争激烈,叠加资本市场不确定性增强,其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仍面临较大下行风险,中华人寿步履维艰。东方资管出身拟任董事长邵晓怡,能否带领中华人寿走出泥潭,值得关注。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