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雷原
“0风险”“收益写进合同”“限时红包”……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保险时会被诸如此类的噱头所吸引,然后投保后却因未看清合同而踩进了“陷阱”;与此同时,“新冠”保险也多次被点名,因购买容易赔付难、玩“文字游戏”而拒赔等导致纠纷不断。互联网保险被指前端是低门槛快消化产品营销,后端则是高门槛传统型理赔模式。那么,消费者购买互联网保险,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被红包诱导踩进“保险圈套”
近日,网友陈先生在黑猫平台上诉说自己的遭遇。2020年9月,因宣传广告和红包的诱导,陈先生在某互联网平台上参保了某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年金险。
投保后,陈先生却发现,广告宣传中写明“0风险”“收益写进合同”“灵活投”等宣传内容与实际存在差异,例如实际投保金额只能增加不能降低,与宣传中“灵活投”相违背。
此时,陈先生一共缴纳了10500元,在选择退保时被告知只能退4363.72元,他认为这与宣传中“0风险”相违背,因为参保时该保险公司并未告知退保将产生的巨额手续费,以及手续费的具体比例。陈先生还表示,参保数日后,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多次致电陈先生,诱导他增加投保金额,影响了他的正常工作及生活。
陈先生认为,该保险公司利用红包诱导消费者参保、虚假宣传、诱导参保人增加保费、合同中不明确告知消费者什么是保单现金价值、不明确告知投保人退保会产生巨额费用、不明确告知相关损失的具体比例等事项,导致消费者在没有完全了解投保人的权利义务下进行投保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该公司全额退还保费。
“新冠”保险套路问题被点名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关于2022年第三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称,第三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收到涉及新冠疫情隔离相关保险等财产险其他保险纠纷3334件,占财产险投诉重量27.32%。
具体问题上,中消协指出,“新冠”保险套路繁多。疫情发生后,国内不少保险公司推出“新冠”隔离和感染相关保险,并在网络平台上售卖,成为网络保险领域的“网红”产品。不少消费者反映,随着感染人数的激增,在理赔时遭遇各种“高门槛”。
一是宣传容易赔付难。一些保险公司为吸引消费者投保,宣称核酸阳性即可赔付,消费者实际感染后又设置苛刻条件,如要求提供CT检测报告和医生确诊通知书等才能理赔。二是为拒赔玩“文字游戏”。部分保险公司以消费者确诊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而非“新冠肺炎”为由不予赔付。三是逃避赔付责任。有些保险公司通过下架相关保险产品、保险理赔员失联、客服电话不通等方式故意逃避赔付责任。
据了解,部分保险产品宣传语较为模糊。有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保险产品宣传页面表示“隔离即赔付”,但实际条款中则强调区分居家隔离、集中隔离、强制集中隔离等概念,消费者理赔时发现不满足要求;有产品宣传页面表示“确诊即赔付”,但实际理赔中要求上交材料复杂、且脱离实际,除核酸检测结果外还需出具医师报告、肺部ct等集中隔离时难以提供的证明材料。
消费者要保持理性投保
那么,消费者在购买互联网保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3月9日,关于互联网保险消费,湖北省保险行业协会向广大消费者作出以下风险提示:
首先,消费者应选择正规互联网平台投保。消费者选择互联网保险产品时,应注意核实投保平台的销售资质,不得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或扫描二维码,避免个人重要信息泄露、银行账号被盗或资金受损。
与此同时,消费者要正确认识保险新型产品,不被“低门槛投保”误导。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保持理性,注意识别真假保险,选择合法合规保险产品,不要被低门槛低保费等虚假产品宣传所诱惑。
此外,消费者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保险产品时,要仔细阅读保障责任、保险期限、责任免除等重要产品信息,根据自身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理性购买合适的产品。
最后,消费者还应认真填写投保信息,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消费者在投保时应仔细浏览页面,认真查看交费方式、交费年限、自动续保等是否存在“默认勾选”情况,避免陷入“捆绑投保”或“自动续费”等套路。同时请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不要存有侥幸心理,避免潜在的矛盾纠纷。
当然,若产生纠纷,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渠道依法维权。若发生消费纠纷,可以通过保险机构客服热线等官方渠道反映诉求,也可以通过调解或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问题。切勿通过网络不法分子等“代理维权”,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资金受损、失去保险保障,甚至遭受诈骗的风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