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保险资讯 » 正文

    重疾险“新蓝海”出现?大型险企首推带病体保险,竞逐次标体客群赛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1-06  浏览次数:156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李晶晶 广州报道

    身体检查出现瑕疵就会被保险公司拒诸门外,这是不少被称为“次标体”的人群的痛点所在。

    但近几年,随着保险市场的日渐成熟,这个情况似乎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不少险企推出了针对“次标体”人群的重疾险或核保政策,通过“加费”或“除外”等方式,实现了次标体人群的“带病投保”,满足了潜在市场的投保需求,挖掘了重疾险业务的“新蓝海”。

    但由于业务风险相对较大,且涉及一定的道德风险和赔付风险,中小险企在推出产品一段时间大多选择下架停售,只有少部分热销产品依然存留市场。而大型险企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继续保持谨慎的态度。

    但随着重疾险市场机制的日渐成熟,存量市场的逐渐饱和,大型险企为了挖掘潜在市场,开始瞄准次标体客群赛道。今年开门红期间,首次出现大型险企推出针对次标体人群的重疾险产品,允许次标体人群在满足健康告知的前提下正常投保重疾险,享受“标准体”保障待遇。

    对于这样的尝试,业内人士表示可以支持。过去几年由于重疾险市场开始饱和,在这样的情况下,较多险企瞄准“存量市场”和“潜在市场”开始挖掘和创新。而放宽“次标体投保”限制,就是重疾险市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尽管放宽投保限制会加大保险公司的赔付压力,但反过来对于次标体客户的这部分“让利”,也能转化成保险公司的业务动能,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整体业务的成长。

    大型险企加入,首次推出“次标体”可投保重疾险

    过去,由于较高的投保门槛或核保条件,次标体人群难以投保优质的重疾险,或是只能通过“除外”“加费”“延迟”的方式享受打了“折扣”的保障待遇。

    但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成熟,以及次标体群体需求的增长,业内开始有中小险企进攻“带病体”保险领域,开发出不少对于“次标体”人群相对“友好”的重疾险产品,比如说去年热销的产品达尔文易核版、超级玛丽5号、健康保普惠多倍版等。

    这些产品对于患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高血压、乙肝、糖尿病等一种或多种的亚健康人群实行“宽松承保”政策,只要符合健康告知要求,或通过产品的智能核保,次标体也能正常承保,享受正常的保障待遇,再差一点也能“除外承保”或“加费承保”,有效满足了次标体人群的保障需求,也为中小险企开拓了重疾险的新市场。

    但事实上,目前我国仍有大量的带病人群需求并不能获得满足。据麦肯锡今年6月发布的《奋楫正当时:中国商业健康险的挑战与破局》(下称《白皮书》)显示,当前我国带病人群(指重症和慢性病患者)人口达到4亿,全年医疗支出占比达50-55%,但由于适用的商业保险产品有限,该类人群贡献的商业保险保费占比仅有6%左右。

    面对着近4亿带病人群的保障需求,市场上的带病体产品显得杯水车薪。记者了解到,由于带病体保险宽松的核保政策为负债端带来了相当比例的带病体,对险企的风控能力和偿付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不少中小险企在试水带病体保险一段时间后,也开始纷纷“离场”,影响市场供给稳定性。

    此时,大型险企的入场,无疑增加了市场信心。

    记者从业内获悉,今年开门红期间,友邦人寿首次推出了针对“次标体”人群的重疾险产品《友邦如意悠享系列重大疾病保险》,过去曾因“三高”“结节”等问题发生理赔过的客户,只要符合健康告知的要求,无需体检,即可以按照标准体待遇正常参保,获得正常的保障待遇和服务。

    挖掘业务新蓝海,大型险企加入次标体投保赛道

    据记者了解,该款次标体可投保的重疾险设置了3项健康告知要求,一是“6个月内无被建议住院手术或重大检查”;二是“2年内无住院或手术”;三是“5年内无特定重疾”。投保人只要满足了上述3个简易核保条件,即可正常参保。保障范围包括28种行业定义重疾给付责任,3种行业定义轻症给付责任,全残保险金给付责任以及身故保险金给付责任,上述给付均为1次。

    从保障责任来看,产品的保障责任较为基础,赔偿方式也较为简单。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这是考虑到对投保条件进行了松绑,为了降低赔付风险考虑,险企对保障内容进行了适当“减负”。

    为何大型险企会选此时加入次标体赛道?上述人士指出,大型险企推出次标体可投保的重疾险,实际上是为了挖掘一些已发生过理赔的老客户,或是吸引一些之前买不了的带病人群新客户来购买,以此推进新业务的增长,这也符合开门红期间的定位,但这种产品的推出毕竟属于一种“让利”行为,保险公司除非有很强的风控能力,产品的存续性依然是个问题。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大公司相对小公司有更强的风控能力和偿付能力,在承保次标体人群方面的确有一定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大型保险公司的加入,有望激活带病体保险这个蓝海市场,带动其他大型险企加入赛道,有效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彭浩然对记者表示,如何给次标体提供商业健康保障一直是保险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有前期健康状况的个体经常面临有保障需求、支付意愿和能力,但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承保的窘境。早期一些规模不大的创新型保险公司推出过允许次标体投保的产品,但因无法解决好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的冲击,很快就停售了。这次友邦人寿推出允许次标体可投保的重疾险,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将会激活这个蓝海市场,带动大型保险公司加入这个赛道。这对于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补充作用,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波指出,大型保险公司加入该“赛道”,除了业务拓展的需要,还有利于社会声誉的提升,且可以推动行业良性竞争,丰富带病体产品体系,给次标体人群更多选择的机会。

    风控技术需提高,业内建议构建精细化风控模型

    但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次标体”投保赛道可能带来的较高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不容忽视,险企需要提高风控技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赋能降低负债端的赔付风险。

    “针对次标体的保险产品需要在投保人群规模、缴费水平与风险控制方面取得平衡,方能行稳致远”,彭浩然教授进一步表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波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医疗产业和保险行业的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使保险公司的定价能力和风控能力获得大幅提升,非标体逐步被纳入保险公司的保障范围将更有可能,也会在不久将来进一步发展。

    《白皮书》指出,风险保障能力不足是中国商业健康险面临的一大紧迫挑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市场主流产品的“一刀切”模式,将所有带病、非标人群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对险企而言,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有效提升保险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并构建端到端精细化营运体系,是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此方面“破局者”有望率先切入庞大的带病人群市场,在精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显著扩大可保人群范围,提升营业收入。同时,基于细分人群风险洞见而打造的定制化产品与服务,也将进一步提升保险产品的溢价和盈利能力。

    《白皮书》表示,医疗数据的缺失,是险企风险保障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建议险企和政府开展数据合作,或通过医院渠道获取诊疗数据,基于大数据打造一个精细化人群风险分层模型,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

    以国内案例来说,可以通过大数据人群风险分析,识别与疾病发生、赔付高度相关的预测因子(如生活方式偏好),并建立健康险精准核保模型。基于投保人的个体化信息(如年龄、继往诊疗记录等),自动生成健康风险评分,与地区平均分进行对比,形成精细化风险定量评估。基于核保评分,对人群精细分层。对高风险人群采取阶梯式定价,进行人工审核;对低风险人群则采取快速核保流程,提升效率。

    举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